- 玉中科普
警惕钩虫病,守护肠道健康
钩虫病是由一种名为钩虫的寄生虫引起的,钩虫是一种微小的虫子,通常寄生在人类的肠道内,最常见的钩虫种类是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。
它们的传播途径是钩虫卵在泥土中孵化出幼虫,人赤脚走在被污染的水源、泥土或沙地上,通过皮肤进入人体,进而穿透皮肤进入血液,最后到达肠道进行繁殖。
钩虫病的症状
钩虫病的症状因人而异,但通常会表现出如下一些常见的体征:
1.腹痛和腹泻
肠道受到寄生虫感染后,可能会引发腹痛、腹胀或腹泻等症状。
2.贫血
钩虫以人体肠道内的血液为食,长期感染可能导致铁缺乏性贫血,表现为脸色苍白、乏力等症状。
3.皮肤瘙痒
钩虫的幼虫通过皮肤进入人体时,常会引发局部的皮肤瘙痒和红肿。
4.生长发育迟缓
特别是儿童,如果感染了钩虫,可能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,从而影响生长发育。
钩虫病的诊断
钩虫病主要是依靠粪便检查确诊,但钩虫卵检出率通常比较低,易受钩虫排卵数量、取材及检测人员等因素影响。
案例分享
近期,玉溪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在工作中就诊断了一例钩虫病病例。患者女性,71岁,因“重度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”于2月3日入院。2月5日此患者在行粪便常规检验时提示检出“钩虫卵?”,检验科遂将粪便直接盐水涂片镜检,未发现虫卵,后将粪便行饱和盐水漂浮,吸取表层液面镜检,发现多个虫卵(见下图)。
附患者血常规、粪便常规检验报告单
为了印证检验结果,检验科赵玲芝主任到住院部与病人进行面对面交流。患者精神状态尚可,体型偏瘦,两年前行髋关节置换术后行动不便,髋关节置换前一直务农。主诉:以前靠卖菜为生,经常赤脚在水田里劳作。现全身发痒,尤其是晚上11点多至12点更痒,曾怀疑农药中毒;每月会腹泻2至3次,每次5至6天。
附患者皮炎图片
患者主诉与钩虫病症状高度吻合,医生根据检验结果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。
钩虫卵的检出率较低,容易造成漏诊,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,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以身作则,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份标本。
钩虫病的预防
钩虫病虽然并不致命,但如果不及时治疗,会对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,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。因此,大家要保持警惕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。如果出现相关症状,及时就医检查,避免病情加重。
钩虫病的传播途径
主要是通过皮肤接触侵入,因此,预防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。以下是几条预防建议:
1.避免赤脚走在土壤或沙地上: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,最好穿鞋子,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地面。
2.注意饮食卫生:食物和水源要确保干净,不要食用未经处理的水或生食食品。
3.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:经常洗手,尤其是在接触土壤、动物后,要清洁双手,避免把病菌带入口中。
4.定期驱虫:如果你生活在钩虫高发区域,建议定期进行体内驱虫,尤其是儿童和长期接触土壤的工作者。
5.改善生活环境: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,尤其是垃圾处理、厕所建设等,减少钩虫传播的机会。
健康生活,从每一个小细节做起。希望大家都能远离钩虫病,保持肠道健康,享受美好生活!